尬演小品何时休

时代在进步,观众的审美能力在提高,而小品的质量却在下降,我想,这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。行业应该在编剧上多下功夫,多写一些能感动观众的作品,而不是通过扭曲的肢体尬舞来取悦观众,更不应该通过毫无共鸣、强行鸡汤的方式自我陶醉来敷衍观众。

年后集体吐槽央视春晚节目似乎成了近年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,今年的春晚也不例外。被吐槽的节目中,尤以小品类节目为甚。我不知道是因为观众变得挑剔了,还是节目本身质量下降了,近年来的小品类节目质量实在难以恭维,大有年复一年,青黄不接,江河日下之感。

晚上在家跑步,为打发时间,找了一档辽宁卫视节目来看。辽宁春晚在近几年也算得上是除央视春晚外较火的卫视春晚之一了,这得益于辽宁几年来所输出的大批优秀喜剧演员,辽宁卫视也贡献了不少优秀的小品作品,这也让辽宁小品在国内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。我本来的想法是,央视春晚看整体,辽宁春晚看小品,不过,我发现自己实在是太乐观了些。

今天说的是辽宁卫视春晚节目——贾冰、于洋主演的小品《父与子》,剧情主要讲述了败家儿子向父亲要钱,最后被父亲感动而良心发现悔过自新的故事。贾冰饰演的父亲是一公司老总,与会计在开场时聊了两分半钟,然后会计退场了,我心想,这肯定是伏笔。根据后来的剧情来看,这伏笔埋得可有可无。甚至可以这么说,开场这两分半钟的剧情,你看或不看完全不影响你对整个小品的理解。

尬演小品何时休

于洋饰演的儿子一出场就是一段充满了浓浓乡土味的BGM,外带极度浮夸的肢体扭曲动作,这也是近年来小品的一大通病,出场必带摇滚BGM,配合着出场人物肢体尴尬的扭曲。貌似没有自带BGM都出不了场了,感觉不会扭肢体都不敢说自己是演小品了,你这是非主流尬舞还是尬演小品啊?按说之前小品也会有夸张的肢体语言,譬如赵本山与范伟的《卖拐》系列,但是人家那肢体上的表演完全是因为剧情需要,肢体的动作与剧情是相得益彰,而现在这些浮夸的开场肢体动作呢?和剧情全没任何关系。

于洋饰演的儿子尬舞完之后,父子两人开始一段激情而造作的表演,大意就是儿子要钱,父亲不给。那对白的梗啊,苍白无力,说老套俗气都是夸奖了。此时,小品已演了8分钟多,对于一个15分钟到20分钟的小品节目来说,时间已经过半了。我心想,看来这部小品是要表达一个父亲通过自己的“嘴炮”对儿子敦敦教诲来让其改过自新的故事。万万没想到,我这理解片面了,此时,第四个人物出场了。

第四个出场的人物是奶奶角色,毫不例外,出场又是一段浓浓乡土味的BGM外加全体尬舞。尬舞后,奶奶不费吹灰之力从父亲那骗得五万块钱,一转手给她孙子了(剧中于洋饰演的儿子一角)。看到这,我心想,看来这部剧的反转可能要在奶奶这个角色上,这可能是奶奶一个欲擒故纵的把戏,明着给你,然后一通教育,让儿子这一角色幡然醒悟。万万没想到啊,我的理解又片面了。剧情的发展完全不是这个套路,这奶奶其实也只是一个路人甲,对剧情增进帮助不大,可有可无。

父子俩玩起了角色互换的游戏,顾名思义,父亲成了儿子,儿子成了父亲。我心想,好吧,其实这也不错。角色互换是很多节目都惯用的一种表现手法,夫妻可以对换,父子可以对换,通过角色的互换来体验对方的困难,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,彻底了解对方,最后全剧升华,突出互相理解的主旨。但是,这么演,那前面的那些铺垫就有些多余了。

随着剧情的深入,发现我的理解还是太片面了,这小品是构架一个磅礴的世界观啊。小品演到第14分钟的时候,第五、第六号人物出场了,同样是一段自带出场音效的BGM,一段浮夸的肢体尬舞。五、六号人物在剧中的作用是给父亲还钱的,当然,现在的形势是父亲成了儿子,儿子成了父亲,两人一看形势不对,为给贾冰饰演的父亲搭个梯,还钱后又开始要钱,就说贾冰欠他们50万钱了。这50万得跟目前是父亲的儿子于洋要回,这时候,之前那个退场的会计又回来了,报了一下公司月报,戏份又杀青了,这存在感实在太弱。我心想,也行吧,这小品原来是要通过让儿子以父亲的角色来体验一下商场的艰辛,然后大彻大悟,悔过自新,这商战才是重点。可是,之前出场了那么些人,那么多的铺垫伏笔,而重点到现在才出,那如何收场呢?此时,小品已经演了整19分钟,难道这小品要演成40分钟的电视剧?

尬演小品何时休

万万没想到,我的理解又片面了,小品还是小品,根本不是电视剧。于是,编剧一看时间不够了,开始强行踩刹车,强行结尾。儿子花了一分钟的时间看了父亲的日记,粗略的读了几句话,然后整个小品高潮了,儿子觉悟升华了,洗心革面,重新做人了,钱不要了,还要学父亲做一根家庭的顶梁柱了。于是,全家人痛哭流涕,欢乐相拥,在一片皆大欢喜中,熟悉的土味BGM响起,全体尬舞,小品结束,留下我这样的观众尴尬的在风中凌乱。

评心而论,贾冰和于洋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的,但是这剧本、这架构,实在让人难以理解。看完小品,感觉自己的智商又一次被狠狠地摁在地上摩擦。

早知道这是一本日记的事,那整那么多无关主题的人物来干什么,整那么些无关剧情的伏笔铺垫干什么,整那么多毫无章法的尬舞干什么?直接这么演不就结束了:开场,父亲感叹生意难做,但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还是取得成功了;然后儿子进场要钱,父亲抛出自己的日记给他,儿子看后痛哭流涕,大彻大悟,皆大欢喜。前后两分钟,全剧两个人,全剧终。

况且,其实那日记的内容也没什么亮点,那几句话根本感动不了人,完全就是为了让小品结束而强行制造感动而已,完全是为了升华而强行制造升华而已。于是乎,台上的人是自我感动了,电视机前的我却毫不动容。如果教育儿子真的那么简单,一分钟之内几句话就成的话,那还会有那个败家儿子?这完全就是不贴近生活,不符合常理的表现。在这种所谓的“感动”之前,我能怎么办,实在感动不来。甚至于,奶奶这个角色说了一句:“有你这样的好儿子,妈这辈子知足了。”的台词时,我甚至有些想笑——难道你忘了你几分钟前骗儿子五万块钱给孙子的事了,那时你孙子只要两万块钱啊,你这一出手就坑了儿子五万,你就这么理解“好儿子”的含义的?再则,赡养老人,抚养儿子这是每一个父亲母亲天经地义之事吧,至少在这方面我真没看处比别人好在哪,至少没有那种让人感动的“好”。

看了《父与子》这部小品,内心久久无法平静。对于小品的认识又一次得到了“升华”:时间不够不着急,可以用出场BGM加尬舞来凑;台词苍白无力不用怕,可以用老掉牙的梗来搪塞;无关的故事线太多问题,就当是没有呼应的铺垫,反正谁在乎呢,把观众智商降为“零”就行了;时间拖太长了别紧张,可以紧急刹车强行结束,反正又不能演电视剧;感动的因素不够强更不是问题了,反正能演员自我感动就行了,自己拥抱流涕就算是感动了……就这种小品,还是春晚的节目,能让观众不吐槽吗?

时代在进步,观众的审美能力在提高,而小品的质量却在下降,我想,这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。行业应该在编剧上多下功夫,多写一些能感动观众的作品,而不是通过扭曲的肢体尬舞来取悦观众,更不应该通过毫无共鸣、强行鸡汤的方式自我陶醉来敷衍观众。

衷心地希望小品行业能给观众提供更多优秀的作用,也衷心地祝愿小品行业能百花齐放,越来越好。

https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NDUyNDM4Njk1Ng==.html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
溪窗夜话

你在贡献什么——写在武汉肺炎疫情爆发之期

2020-1-27 11:34:48

溪窗夜话

绚烂的,都再见吧

2020-5-6 14:52: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