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谈较真

人生在世,不足百年;与人方便,与己方便;洒脱一点,便成熟了许多。你与别人较真,你真的会得到什么吗?别人与你较真,你真的会失去什么吗?做事看得开一点,做人看得淡一点,锋芒不必太过外露,功绩不必太过执着,随心,随性,随行,人生之乐,不正如此哉!

较真一词的解释主要指认真、太当回事,与含糊、模糊相对。今天我所说的较真,也可这个意思差不多,只不过是较通俗的理解,主要指要把事情弄得明明白白、清清楚楚的劲儿。较真是一种态度,也是一种精神。在生活中,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做着该不该较真选择题,有时候可能是你和别人较真,有时候可能是别人和你较真。

较真这事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,也有不同的选择。有人喜欢较真,对凡事都要求通透达明,绝不含糊,不达目的誓不罢休;而有些人却又很讨厌较真,觉得对或不对,洒脱为好,毕竟都只是身外之物。有人乐此不疲,有人嗤之以鼻,那么,我们如何选择呢?

我认为在较真二字上,既要扬,也要弃,正如八卦之阴阳一样,相生相克。有时候我们一定要较真,但有时候却又大可不必。

读书和做学问是一定要较真的。读书是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养的手段,因此选的书很重要,我自认为读一本错误的书还不如不读书。不读书可能只是原地踏步,并无大害;但要是读了一本错误的书,接受错误的知识,那后果可就不太妙了,小则将此错误当认知,一错再错,大则因错而误入歧途,实是害人害己。

因此,读书是一定要较真的。较真不仅表现在读什么样的书上,还要表现在读书的态度上。既是读书,学习,必当精心,尽力,正所谓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。我们有些有人,读书上只求量不求质,年初给自己立个读多少本书的计划,于是三五天便读完一本书,到年底再回首总结,书读了不少,计划也完成了,但是学到了什么呢?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,听其言谈亦是空阔不实,不知所云,所以说囫囵吞枣、不求甚解的读法实在无甚大用。而我们有些人读一本书却是少则要一二十天,多则要三五个月。如此,一年其实也读不了几本书,更别说完成什么读书计划了。但这些人读书,讲究务实、推敲,读完之后,书中精华知识尽得其所用,此种人虽年读书不多,但日积月累后必是学富五车之儒,写出文章行云流水,着实精妙。如此一对比,多读书的未必就比少读书的优秀,关键在于态度是否有较真的精神。

当然,对书本知识的较真是要有君子之风的,文章之事,只要深研,必能得一些不同的悟解。出身不同、经历不同、角度不同、学识不同对同一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,正如古人云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。因此,读书者必应端正心态,然后虚心以求之,此学才有用能用,而断章取义、别有用心者则可归之为书氓也。

做学问更是要较真的。胡适曾经说过“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,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”,这是说做学问一定要有锱铢必较的韧劲和怀疑精神,而待人接物则要有宽厚真诚的包容精神。读书之事,只关乎个人之提升,关乎个人进退命运;而学问之事,则可能关乎某个真理之成立于否,进而关乎国运之可行。譬如,一个医生如果不较真,那可能会出人命;一个国家安全重器如果不较真,可能会有亡国之虞。所以说做学问的人,尤其是做科研的人,一点都马虎不得。学问之事,是则是,不是则否,从来没有“可能、也许、应该……”的灰色地带。正赖多少代科学家以如此严谨较真的态度做学问,我们今天的世界才能如此文明发达。是以,在学问上,我认为态度比能力重要,有较真态度者,其科研才能不偏不颇,滴水石穿,时到功成;而不注重较真者,纵其有再大的能力,但过程中的疏忽大意可能会令整个科研方向偏离,最终也只能是功败垂成。

所以,一个立志做学问的人应该先立志于较真的态度。

读书和做学问,是一定要较真的,而且较真的态度越强越好,越一丝不苟越好。但在日常生活中,或者说在不影响原则的问题上,我们大可不必太过较真。

正如之前所言,出身不同、经历不同、角度不同、学识不同对同一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同,那么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必定也会不同。观点看法是没有对错之分的,只是立场不同,理解不同罢了。而若你一定要在观点上较真出个高低真假来,那么将是毫无意义,甚至得不偿失。譬如朋友和你交谈“要做一番伟大的事业,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”的话题,你认为这句话有问题而争论。于是你搬出汉高祖刘邦、晋文公重耳、兵家鼻祖姜尚等大器晚成事例来反驳,你的朋友无奈抛出司马光、达芬奇、孟子等从小立志长大成功的事例。你们的争论可能会花很长一段时间,过程可能会越来越激烈,又可能谁也没能说服谁,最终的可能是郁愤难平、不欢而散。那么,对你朋友说的一句话有必要较真去争论吗?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问题,只看用在什么样的场合而已,这句话也不是你朋友创造的,而是歌德说的,是名人成功语录,你对这句话的较真其实完全没有意义。你站在你朋友的角度去看就会觉得这句话无比正确,而你朋友若是站你的角度来看也会觉得这句话再适合不过了。那么,较真还不如变换一下立场呢?

我们中国人讲究难得糊涂,这是一种圆滑的中庸之道。难得糊涂便是揣着明白装糊涂,我明白但是我不说,因为我认为你其实也知道我明白而不说。为什么要这样呢?这是与人相处之道,给人台阶以下之,避免面红耳赤的争吵,也避免心照不宣的尴尬。龙生九子,各有不同,人类是无数个差异体,这世上从来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,因此,我们各有各的性格,也各有各对生活的态度。

朋友聚会时,有人喜欢把控全场,高谈阔论;而有人则喜欢偏安在一个角落,静听不语。阔谈者,时而分析俄乌之战、台海局势,时而科普郑爽偷税逃税之细节,甚至可能还有时间对此饭店的房向风水做一番独特的评价,让人感觉其对天文地理、历史经济、阴阳五行五一不通;而静听者,则目光为对方吸引,频频点头,甚至还偶尔流露出钦佩之眼神,引得阔谈者更是兴奋不已。然而,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呢?未必正如你所见的一样。唾沫横飞的演讲者未必满腹经纶,频频点头的听众未必一窍不通,甚至于可能兴奋的阔谈者只不过是羊质虎皮,徒有其表,其所谈大抵只是道听途说或是被其添油加醋后的地摊文学之谣;反倒是对面频频点头的可能是大有真材实学而深藏不漏者。所谓频频点头只不过是出于礼貌的需要,或是想要尽快摆脱这种夸夸其谈尬局的假意迎合而已。

我不太喜欢太过自以为是的夸夸其谈者,不过,我也不太喜欢在这种场合事事较真者,如此场合,假意迎合又有何不可呢?毕竟难得糊涂嘛,毕竟你是来聚会吃饭的,不是来学习讨论的,较真?完全没有必要。

当然,因为不喜欢,我也多奉劝家人朋友切勿太过喜欢自以为是的夸夸其谈,现在吹牛的成本风险可比之前要大得多了。之前没有智能手机的那个时代,信息相对闭塞,知识获取的渠道和效率大不如今。那时的饭局,你只需要对某个方面的信息或知识有一点点的了解就行,只要你口才够好,舌灿莲花,那么你绝对可以把控全场的主角。而现在的情形却大不一样了,信息大爆炸的时代,每个人每天通过不同的渠道在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着海量信息,很多事情你提头对方便知尾,甚至于你认为一手新鲜的信息在别人那已经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。吹牛皮吹破的风险如此之大,且还要看对面听你吹牛的听众态度。若是“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”则皆大欢喜,而若是对面对此嗤之以鼻,甚至还较真挑衅那可就尴尬至极、自取其辱了。有一同事,比较喜欢较真,且较真不论性别年龄,不论话题范围,一律等同视之,其对执着较真之意志力让人叹为观止,直至有时沦为诡辩却不自知,甚至还乐在其中。别人所论之事若是恰好在其知识范围内,则以下暗喜,一通反向输出,不让对方“无语凝噎”不罢休;而若别人所论之事超出其知识范围,那也难不倒他,掏出手机,百度一下“马上知道”,反正目的就是要驳倒对方,让对方出丑下不了台。这样的较真有意义吗?我认为这可真是得不偿失,为此,那同事也赚得“杠精”的“美名”,人家还要加送英文名“ETC”。

人生在世,不足百年;与人方便,与己方便;洒脱一点,便成熟了许多。你与别人较真,你真的会得到什么吗?别人与你较真,你真的会失去什么吗?做事看得开一点,做人看得淡一点,锋芒不必太过外露,功绩不必太过执着,随心,随性,随行,人生之乐,不正如此哉!

最后,以两句话结束这冗长的文章吧:

该较真是要较真,毕竟,真的假不了。

能不较真不较真,毕竟,真亦假是假亦真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
溪窗夜话

湖人总冠军

2020-10-13 15:59:37

溪窗夜话

印象2022.潜龙勿用

2022-12-30 10:39:54